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⑥以改革创新全面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
作者:曲颂、夏英、郭君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靠改革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深化农村改革要在守住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全面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建立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农村改革对于全局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能。新征程上,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更高,任务更艰巨,改革创新的“驱动力”也需要更加强劲。
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成改革激活土地资源
深化农村改革要以土地制度集成改革为牵引。应始终把“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联动改革,发挥改革综合效能,全力激活农村土地资源。
扎实做好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整县试点工作,探索多元化延包模式和集体成员权益保障机制,确保农民群众依法公平合理地享受土地承包权益。
深入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出租、入股和合作等依法依规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并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支持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同时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制度,将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激活市场主体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一方面,以解决“谁来种地”为导向,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专业化生产,提高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以实现“把地种好”为目标,加快形成组织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全产业链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探索创新,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创新,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同农业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此外,还要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
以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激活集体资产
目前,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已基本完成,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拓宽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成为新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赋予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更加清晰而有保障的集体资产权利,继续开展集体资产收益权抵押担保、有偿退出试点。建立全国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库,健全农村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实现数据共享。完善有关税收、土地、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统一经营服务、盘活用好集体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相结合,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切实保障农民群众政治上的民主权利、经济上的物质利益。
以破除二元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城乡要素流通
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改善农业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组合,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畅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关键在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设施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构建起城乡互联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空间范围上,把县域作为全局性推动城乡融合的突破口,将工业和农业、县城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依托一体化规划引导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推动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发展格局。
在要素保障上,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弊端,加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力度,重点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建立职业农民、各类人才和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吸引更多有情怀、担当、技能的人才带着技术、信息和资金等先进生产要素扎根农村,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迸发更大活力。
聚焦绿色数字新经济 两岸企业家共拓产业合作“新蓝海”******
(台海观澜)聚焦绿色数字新经济 两岸企业家共拓产业合作“新蓝海”
中新社厦门12月21日电 (记者 闫旭)“数字科技应用无所不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台企在大陆内需市场大有可为。”参加2022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的台湾大学科技政策暨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长詹文男如是说。
在20日于厦门举行的2022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上,开拓大陆内需市场、共拓数字经济“新蓝海”、探索两岸产业融合新模式等议题,成为两岸工商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詹文男认为,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和产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契机;数字科技应用渗透到城市治理、公共交通、医疗、智能制造、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台企可积极布局云计算、物联网、元宇宙、集成电路、健康医疗等产业。
是次年会以“建构产业合作新模式,打造绿色数字新经济”为主题,推动两岸企业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经济、低碳产业等领域的合资合作。多位两岸企业家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岸经济融合密不可分,广大台商应更积极主动融入大陆新发展格局,拥抱内需市场,分享发展红利。
厦门东亚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扎根厦门30年的台资企业,一直探索数字化转型。“搞好数字化研发、生产和管理,这是一条光明大道。”该公司董事长韩莹焕称,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智能升级后,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
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刘兆玄说,提升数字科技可有效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低碳化可大幅释放数字技术的发展潜能,加速产业的数字化应用创新和转型进程。两岸应携手合作,共同挖掘这两个极具长期发展潜力的新产业商机。
台湾中原大学国际贸易与经营学系荣誉教授、工商协进会顾问林圣忠表示,大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走在世界前列,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两岸互补性强,可共同打造芯片产业链。”
林圣忠建议,两岸产业界更多聚焦绿色减碳、生物科技等行业领域,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两岸产业合作新业态和新模式,增强两岸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着力提升两岸产业融合的层次。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亦建议,两岸企业家携手掘金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共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推动两岸绿色低碳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不少与会台商认为,在2050年前将工业化以来的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以内的净零转型,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成本,这既是挑战也充满机遇;未来,两岸企业可以携手合作向绿色低碳、数字赋能转型升级,寻觅新的商机。
在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大陆明确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秘书长林军表示,希望双方产业小组聚焦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节能减碳等领域的产业链合作,从单个企业、单个项目、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开始,逐步扩大合作领域,争取获得务实成果。(完)